豆瓣80!让巴西人民疯狂的电影-松果儿尤妮丝

日期: 栏目:尤果网无圣光图片 浏览:35

  今天,我们要聊的是刚刚荣获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奖的《我仍在此》。这部影片不仅让巴西电影在奥斯卡的历史上破冰,豆瓣评分也高达8.0,赢得了无数影迷的青睐。恰巧奥斯卡颁奖当天也碰上了巴西狂欢节,整个国家都在通过直播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,街头的欢呼声简直震天。

  《我仍在此》掀起的社会热潮,远不止是因为奥斯卡的光环,更深层的原因与巴西历史的背景息息相关,反映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痛点。这部电影是由沃尔特·塞勒斯执导,改编自马塞洛·鲁本斯·派瓦的回忆录,讲述了一位母亲在巴西军事独裁时期的抗争与重生。

  影片的故事起始于1970年,正是巴西军政府统治的黑暗年代。尤妮丝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,丈夫派瓦是一位建筑师和前国会议员,家庭成员五个孩子活泼可爱,他们住在里约热内卢的海滨别墅,享受着宁静的中产阶级生活。尤妮丝的女儿维洛卡也即将启程前往伦敦,开始她的留学生活。

  然而,1971年,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。便衣军警闯入他们的家,将派瓦逮捕。紧接着,尤妮丝和她的15岁女儿也遭到逮捕,并被关押了12天。派瓦从此音信全无,成为失踪人口,政府对此事拒绝做出任何回应。

  影片的转折点出现在第二幕,尤妮丝被迫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,并开始了数十年如一日的寻找丈夫的艰难历程。那么,为什么这部电影会在巴西引发如此强烈的社会共鸣呢?因为影片中尤妮丝的悲剧,代表了无数巴西家庭在那个时代的遭遇。

  1964到1985年间,巴西处于军政府的统治之下,成千上万的平民和被迫失踪或遭到杀害,很多家庭因此破碎。派瓦的失踪案件,便是巴西军政府暴力迫害的标志之一。

  通过尤妮丝的视角,影片生动展现了普通人在极权政府面前的无助与挣扎。在电影的前半小时,尤妮丝几乎是配角,她是那种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妇女,优雅、热情、擅长打理家庭,然而一场家庭变故让她不得不走上抗争之路。影片并没有过度渲染暴力或血腥,尤妮丝遭遇酷刑的场面也只是通过声音暗示,这种极权下的生活恐惧,更多地体现在心理上。

  影片展示了两种抗争方式:一个是派瓦,他作为反对派直接参与反抗运动,而尤妮丝则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非对抗方式与抗争。在丈夫失踪后,尤妮丝拼尽全力维持一个破碎的家庭,尽管在无数困难面前,她依然保持优雅与坚韧。

  尤妮丝并没有选择与军政府对抗,而是以一种配合和退让的方式应对。在面对武装人员第一次闯入她家时,她镇定自若,继续保持日常生活,并通过言辞引导,间接地从监视者那里获取信息。她始终不忘在孩子面前保持镇定,为他们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成长环境。唯一一次她失控,是因为家里收养的小流浪狗被车撞死,她愤怒地敲击着监视者的车窗。

  在她回到圣保罗之后,依旧保持着微笑与乐观,甚至在照片中看不出一丝恐惧,这也是她反抗的一种方式。尽管她知道丈夫已经死于迫害,但她依然要一个官方的死亡证明,向世人揭示军政府的罪行。

  经过数十年的抗争,尤妮丝终于拿到了丈夫的死亡证明,官方认定其死因是“非自然暴力死亡,由巴西政府所致”。

  影片的结尾令人深思。2014年,已经年老的尤妮丝坐在轮椅上,电视中播放着军政府时期的新闻,尽管她的脸上显现出慌乱,但她的孩子和孙辈们正在庭院里准备家庭聚会,岁月的流转使得那些过去的痛苦似乎变得遥远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《我仍在此》的上映正值巴西政局动荡之时,前总统博索纳罗被指控策划政变。博索纳罗代表着军政府,他对1964年至1985年间的军政府时期有着高度评价,并希望恢复军政府统治。影片中,尤妮丝的孩子们似乎已经遗忘了那段历史,而现实中,博索纳罗的支持者正代表着遗忘的力量,迅速崛起。

标签: